服务热线:

15082102368

新闻中心
当前位置 当前位置:首页 > 新闻中心 > 时事聚焦

院士*聚焦文物保护:**科技跨界融合庇护文物

所属分类:时事聚焦    发布时间: 2021-10-13    作者:
  分享到:   
二维码分享

  中国院士*聚焦文物保护:前沿科技跨界融合庇护文物

  中新社大同10月12日电 (记者 李新锁)风化剥蚀、雨水渗漏影响云冈石窟;科研仪器应用不足可能对壁画造成破坏性修复……面对文物保护诸多痛点,10余位院士、60余位文保*12日在山西大同聚焦文物保护,探索前沿科技跨界融合庇护文物。

  当天,中国科学院学部科学与技术前沿论坛123期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科学部战略研究——文物保护与科技创新院士论坛在古都大同举行。这一次,中国科技界*人士把目光聚焦在文物保护领域。

  云冈石窟是由北魏皇室集中全国技艺和人力、物力所建造。作为开凿在砂岩体上石窟群,云冈石窟从开凿时就面临崩塌、裂隙、渗水等问题。

 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,云冈石窟历经石窟风化崩塌治理、煤尘渗水治理、文物本体修缮等阶段。

  云冈研究院党委书记张焯说:“我们把大数据、三维立体扫描等前沿科技引入文物保护,建立云冈石窟超算中心。”

  面向未来,张焯表示,人工智能、虚拟现实等高科技都会在文保领域得到应用。

  不独在大同,敦煌文物的保护和研究,也见证了科技保护文物的力量。

  敦煌研究院院长苏伯民介绍说,此前,“敦煌壁画的实验室取样分析要求样品量大,需要损伤壁画”。在和相关研究机构开展合作后,借助多光谱影像调查,文物工作者可在现场无损分析。

  苏伯民说,借助上述技术,文物工作者发现了很多肉眼不可见的壁画信息,比如“隐藏”在壁上的供养人画像,历代绘画材料、工艺等,由此避免出现破坏性修复。

  20世纪80年代,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发掘震动世界。但在过往发掘中,由于缺乏有效的保护手段,很多出土的纺织品、象牙等文物损失严重。

 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唐飞在报告中表示,如今,三星堆遗址有了多功能考古工作舱,可以控制温度、湿度、光线,防止由于出土环境剧烈变化导致文物快速劣化。上述遗憾不复存在。

  对于未来的考古工作,唐飞认为应建立融合文物勘探、考古发掘、科技考古、文物修复等多学科的跨界团队。

  中国科学院院士张统一主要研究材料力学性能、微纳米力学等领域,但对文物保护也有了跨界思索。针对多数文物不可移动的现实,他建议“把人工智能、数字孪生等技术引入其中”。

  在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卫看来,充分发挥现代科技对文物保护的支撑引领作用,是全球性课题。科技应用在文物修复、考古调查勘探等方面仍有很大提升空间。(完)

【编辑:王诗尧】

本文转载自中国新闻网,内容均来自于互联网,不代表本站观点,内容版权归属原作者及站点所有,如有对您造成影响,请及时联系我们予以删除!